pc

金秋启新程,我的林业“第一课”(一)

发布时间:2025-09-05

秋风拂过林海,新学期的朝气与林业人的坚守撞个满怀。在林业事业的征途上,无论是刚走出校园的新人,还是入职多年的林业骨干,每一位从业者都有着独属于自己的“第一课”,这些珍贵的初体验,都会成为历久弥新的宝贵记忆。

对于他们而言,从首次深入林间感受泥土芬芳,到首次参与林调绘制生态蓝图;从首次细致查看种子种苗守护生命希望,到首次操控无人机俯瞰茫茫林海......这踏足林业的每一个“首次”都让他们真切触摸到林业工作的独特魅力,让他们更加坚定守护绿色的使命,并逐渐懂得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千钧重量。这些成长印记,共同诠释着林业人的责任与担当,也让林业精神在代代相传中焕发生机。

重庆林投三峡之巅公司生产部陈虹汛
图片 1.jpg
清晨的阳光透过乔木层的缝隙,在灌草层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当我第一次参加野外调查,在现场的每一个取样点,我和同事们都要仔细查看茶叶的生长情况:测量叶片的长度与厚度,记录新梢的数量与长度,观察是否有病虫害的迹象……不同林分类型下的茶叶生长差异、树冠郁闭度对茶叶品质的影响、最适合茶叶生长的林地环境……这些第一手的野外调查数据,将为林下经济的科学发展提供重要依据。
这次调查让我深刻体会到,林业工作不只是管理树木,更要科学利用林下空间,让每一寸土地都能发挥生态和经济双重价值。

雷林公司科研分公司研究室吴彩燕
图片7.jpg
去年10月,公司与相关单位合作选送的神舟十六号飞船搭载种子顺利返回,开启了桉树航天种子在公司的繁育试验之路。作为一名刚入职的林业技术员,深感责任重大。这些看似平凡的种子,曾遨游太空,如今静静躺在我的掌心,即将在这片黑土地上开启新的生命旅程。
播种过程中,前辈耐心为我讲解航天育种的原理:太空环境会诱发种子基因变异,可能培育出更具抗逆性、生长速度更快的优良树种。听了这番话,让我对手中的种子充满期待。每一颗种子未来都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,是提升森林质量、改善林分结构的希望所在。航天种子的播种之旅刚刚开始,我作为林业新人的职业成长之旅也才启程。我期待着未来有一天,能亲眼见证这些种子长成栋梁之材,守护着祖国的绿水青山。

雷林公司肇庆公司生产部曾庆镔
图片10.jpg
第一次参与林业调查工作,我怀揣着课本知识与满腔热情,跟随经验丰富的组长深入林区开展作业。行进途中,组长结合现场环境,同步指导我运用奥维地图进行方向定位。在一片茂密的林子里,组长忽然停止脚步,微笑着向我招手示意我上前:“来,这棵树正合适,我教你量胸径。”他将胸径尺递至我手中,轻轻拍了拍粗糙的树干:“记住了,要从地面向上1米3。”他亲手帮我校正测量位置,并反复叮嘱:“测量尺要放平、卡准,数据采集不得有丝毫马虎。”
那天,我不仅学会了测量林木、记录数据,还学会了如何在密林区保持方向。曾经课本中一句句专业术语,在实践中都变成了鲜活具象的应用知识。尽管作业过程中汗水湿透衣服、灌木划伤手臂,但我突然懂了——我们的论文从不只写在纸上,更在我们走过的每一条山路、量过的每一棵树中。

中林三明公司生产管理部张慧泽
图片13.png
7月21日清晨,我站在中林三明公司永安国家储备林曹远镇8林班12大班1小班的山脚下,手中攥着伐区作业设计图纸,即将开启我的林业“第一课”——第一次遥控无人机进行航拍范围规划操作。对照图纸确认位置,通过软件仔细标定巡视区域、设置飞行参数后,无人机安全升空。看着无人机平稳升空,实时画面清晰呈现了林区的地形地貌、林木分布等情况,心中满是欣喜,让我直观感受到现代化技术的力量。我深知,无人机伐区巡检是三明公司落实国储林建设战略的重要举措,对提升林业管理精细化水平、筑牢生态工程质量意义重大。
作为新一代林业人,这次林业“第一课”让我深刻体会到,科技创新正为国储林建设注入坚实力量。它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,减少了复杂地形带来的误差,更助力我们高效、科学地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,扎实推动福建国储林建设高质量发展。

中林漳州综合管理部郑宇
图片16.png
2022年8月,我怀揣着对林业事业的憧憬,在伐区设计队开启了职业生涯。森林资源调查是设计队的核心工作,测量树高则成为了我林业生涯的“第一课”。
初入山林时,我对胸径、树高等林业术语仅停留在书本认知。首周实习,师傅便带我学习罗盘仪测高法——通过先测定测点到树木的水平距离,再配合仪器读取的仰角数据,用勾股定理计算树高。当第一次将测算出的13.6米树高,与眼前的桉树对照时,那些曾被视作“山上木头堆”的林木瞬间变得立体起来,每一道年轮都藏着生长密码,每一组数据都关联着森林的生命力。
我也由此明白,树高不仅是反映林木生长状况的核心因子,更是决定木材产量与经济价值的关键参数,精准的测量数据直接影响采伐规划科学性与销售策略合理性,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基石。如今每当举起罗盘仪,那段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仍历历在目——这堂林业启蒙课,教会我的不只是业务,更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对数据严谨性的坚守。

中林数科产业技术部党奔
图片19.jpg
今年,我从东北林业大学博士毕业后入职中林数科,报到当天便被派驻至信阳国土绿化项目管理部。在这里,我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林业地类属性变更举证收集工作,简单来说就是对项目地块进行拍照并收集信息。与在教室、实验室不同,我真正地走进了林业工作一线。一天下来,汗水浸湿衣服、爬山爬得腿打颤,早已是工作日常。每到一处监测点,我们都要仔细核对坐标、观察植被特征,确保照片能清晰呈现林地类型、植被覆盖度等关键信息。看似简单的拍照背后,藏着严谨的专业要求,光线角度、拍摄范围都需精准把控,因为这些照片将成为后续资源评估、生态保护的重要依据。当看到经验丰富的同事们能通过树皮纹路、叶片形态快速判断树种时,我意识到,林业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积累,更是一门“实践出真知”的学问。当看到每一个坐标都对应着明确的影像资料,每一张照片都将成为林地的“身份证”,我真切体会到这份工作的价值。作为新时代林业工作者,我们唯有将脚步踏遍祖国山野,以科学态度与严谨作风,守护好每一片林地。

友情链接:

中国林业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© 1988-2022 京ICP备11016249号

微信公众号
移动端网站

中国林业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© 1988-2022 京ICP备11016249号